英语口译--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http://yingyu.yinghuaedu.com 来源:英华教育(青岛)语言中心 发布时间:2013-03-16 11:57:30
英语口译--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一、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
英语口译--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
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
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奈达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就要让译语文本读者能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2、异化翻译
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韦努蒂提出异化是“要求读者向作者靠近,译者要用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他提出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认为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主张异化是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坚持文化的真实性,旨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体会异域民族文化和语言传统的差异性。
二、归化与异化的应用
归化翻译法的采用有时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受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原语形象,完全抛弃原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原语形象,用译语读者习惯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原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在隐喻的翻译中,以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为例,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英语中的rabbit 或hare 被归化处理为“鼠”,因为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又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agon”,一些译者译为“four tigers”,堪称佳译。再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种,马才是勤劳和吃苦的象征。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说:“work like a horse”。中英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不是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不宜过度归化。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过度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过度的归化是指译者在译文中滥用译入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生搬硬套,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把“As wise as Solomon”译成“智如诸葛亮”,倒好像外国也有了智多星诸葛亮;把“Carry coal to Newcastle”译为中国化俗语“倒贩槟榔到广东”,虽二者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差太大,未能保存原作丰姿。归化手法的采用固然能解决异化翻译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要注意不能不分场合地使英语说法带上特有的中国色彩,其结果只能是不土不洋、不伦不类。异化翻译不仅能展现异国历史文化,还能让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扩大文化视野,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英语、汉语中很多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达独特的语言可用异化翻译,以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如:“In the count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译为“盲人国内,独眼为王”;又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译为“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 s mouth.”。两国文化中有的语言形象形义对应,也常用异化翻译,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译为“趁热打铁”。许多英文表达流入中国后被中国人接受并广泛流传。如“dark horse” 译为“黑马”;“flea market” 译为“跳蚤市场”,而一些中国式表达进入英语国家后,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习语。如:“旧瓶装新酒”译为“New wine in old bottles”;“君子协定”译为“Gentleman’s agreement”。这些语言文化都融了入异国,为异国的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增添了新鲜血液。